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而工程科技是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过程的关键环节,是引领与推进社会进步的重要驱动力。
11月23日上午,来自中国工程院的院士,以及科技领域的资深专家、学者汇聚泸州,参加由《桥梁》杂志社主办的2022“科学大工程”论坛。此次论坛围绕近年来一项项“上天入海”的重大工程进行了科技成果分享,从不同维度探讨中国工程科技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能源,是人类解决资源短缺、拓展生存发展空间的战略必争之地。国内外高度重视海洋海洋工程科技进展,发布了一系列科技发展计划、中长期发展规划,支持高端海洋科考船、海洋观测设备、海洋探测平台的建设。从海洋工程科技的发展现状出发,思考我国海洋科学未来发展方向和发展策略。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委书记、副所长,中国科学院无人机应用与管控研究中心主任
随着有限空域资源与无人机日益增长需求的矛盾不断加深,规模化无人机应用存在的安全与效益问题日益凸显,从公路需要无人机到无人机需要天路,是无人机应用发展的必然过程。未来的公路也包括天上的公路,天上地下会无缝连接。无人机在其中将发挥着重要作用。无人机遥感和组网化的应用在道路交通巡检和路桥养护上呈现巨大的应用潜力。
在祝融号火星车的研制过程中,遇到了诸多技术挑战。不论是在火星开展移动探测时的情况,还是拍摄的图片,里面都藏着各种有趣的故事。设计师们不但要克服困难研制一辆功能强大的火星车,而且还要研制一辆漂亮的火星车。探索火星的意义就在于为人类增加一个视角,从这个视角看火星、看地球、看太阳系,甚至整个宇宙,包括审视我们人类自身。
随着“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九章”光量子计算机等新闻的刷屏,量子成了最火的科学术语之一。这是因为量子力学与信息交叉产生的新学科:量子信息。它是全世界所有科学领域中发展最蓬勃的学科之一,创造和将要创造许多奇迹,如“传送术”、不可被数学破解的密码、“隔墙观物”,以及远超传统计算Kaiyun App下载 全站机的算力。
这一项项“上天入海”的重大工程,既是令全球瞩目的“国家大事”,也是行业领域的“关键突破”,通过报告嘉宾们举重若轻的讲述,让我们看到了他们的汗水和智慧,同时也极大地振奋了中国人的信心和底气。
继“科学大工程”论坛之后,11月24日上午召开了2022桥隧工程技术创新“大师”论坛,由《桥梁》杂志社、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分会副理事长、同济大学教授、《桥梁》杂志编委会副主任肖汝诚,西南交通大学教授、《桥梁》杂志编委会副主任李亚东共同主持了本次论坛。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政清在开场致辞中提到:加强科技创新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意义,不言而喻。我们应以产业需求和前沿难题为导向,集中团队力量及高校科研优势,依托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开展科学攻关,力争在桥隧建设的核心技术方面,取得更多的突破。同时,着力打造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链条,使理论与实践得到有机结合,并推动原创性成果的转移与转化,使之尽早地服务于民生。
拱桥结构体系变化多样、结构形式丰富多彩,在桥梁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针对推力拱桥、部分推力拱桥、无推力拱桥多种桥型选取典型案例,从拱桥的力学性能、结构体系、总体布置、结构构造、施工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展现拱桥的拱、梁和索相互之间协作的技术特点,探讨所产生的桥梁经济性与美学价值。
目前,全国已有51座城市开通了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运营里程近万公里,每天有数千万人流在地下隧道往来穿梭。为了保证地铁运营安全,方方面面已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但在应对列车火灾、隧道水淹、异物侵限、网络大客流等突发灾害方面,运营安全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因此,需要继续在理论研究、技术突破、装备研发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装配式车站符合现代建筑装配式产业化的发展趋势,是城市轨道交通实现绿色建设、节能环保的需要。在未来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装配式车站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建筑标准化”“构件标准化”“节点标准化”等方面研究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标准化技术方案,提出地下车站装配式可行性方案和评价标准。
拱桥是我国大跨度桥梁中非常有竞争力的桥型,尤其是山区峡谷区域有很好的适用性。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大跨拱桥建造和运维的创新技术。因此,提出了“拱模式”的大跨拱桥承载力计算新模式、大跨拱桥无应力建造新技术、大跨拱桥状态感知新方法。
我国长大桥梁健康监测系统,自上世纪90年代末、本世纪初投入工程应用以来,备受学术界和工程界关注,在保障桥梁安全运营方面被寄予厚望。因此,需要深入研究在健康监测数据分析和状态评估方面和在振动控制方面的技术,并将这些技术融入部分代表性的应用示范工程中。
宁波舟山港六横公路大桥是连接浙江舟山第三大岛六横岛和宁波的重要陆岛通道,大桥分别采用主跨1768m的双塔单跨钢箱梁悬索桥跨越双屿门航道,主跨2×756m的三塔钢箱梁斜拉桥跨越青龙门航道。针对桥址区风大浪高、地形地质条件复杂的建设条件,设计因地制宜的进行Kaiyun App下载 全站了结构和施工方法的创新,确保结构安全和建造品质。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之一,也是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路径。以绿色发展为主线,践行绿色建造理念,是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2022北京冬奥会国家速滑馆“冰丝带”这一典型冬奥工程中,实践了绿色可持续的建造理念、科学的管理体制、高效的建造模式以及先进的绿色建造技术。
目前,在建世界最大跨径拱桥——广西天峨龙滩桥,由于其跨径大、吊重大、拱肋节段数多、混凝土抗裂性要求高等工程特点,在施工过程中研发了多项关键技术,较传统工艺大幅降低了大跨径拱桥施工作业风险,提高了施工效率,保障了施工质量,为大跨径拱桥的建设积累了成功经验,可为后续工程施工提供有益借鉴。
聆听大师的真知灼见,享受精神的饕餮盛宴。在论坛现场,参会代表们踊跃发言,抓住难得的机会,与大师们近距离切磋交流,开拓了思路,也为今后的工作积蓄了力量。
时序轮替中,始终不变的是奋斗者的身姿;历史坐标上,始终清晰的是奋斗者的足迹。交通强国之路上,坚持自主创新,让创新之光熠熠生辉,让科技之路灿若星河!开云 开云体育官网开云 开云体育官网